2013上海-郑州创意产业学术交流会现场直播
——“2013中国建筑和室内设计精英上海创意产业考察之旅”
年份ཧ:2013-11-01 11:21:00 起源:dongmubyb.com &𝄹nbsp; 单𒁃击两次:5111
【论坛背景】:
老建筑凝聚着城市的文化底蕴,他们穿越历史时空,刻画了不同时代的城市面貌,是见证一座城市发展的历史文脉。作为“国际设计之都”的上海,在对老建筑的保护和改造上一直扮演着先锋典范的角色,近年来更是成功将许多废弃的老场坊改造成了具有海派特色和国际视角的创意园区。一些走在设计前沿的优秀内地设计师们,随着历史建筑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也开始逐渐前来上海的创意产业园区参观考察,探讨如何为老建筑注入新的生命力。
2013年10月24日-25日, 由《设计家》杂志社主办,简一大理石瓷砖承办,上海创意产业中心支持的“2013中国建筑和室内设计精英上海创意产业考察之旅”如期在上海举行。来自郑州的设计师精英代表,郑州大学综合设计研究院院长马建民,郑州大学综合设计院高级室内建筑师肖艳辉,河南鼎合建筑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华锋等应邀参加。
此次考察之旅主要分为“走访上海代表性创意园区”和“2013上海-郑🌺州创意产业学术交流会”两部分来进行对上海创意园区的改造以及中原设计的探讨。
🍨 图为本次考察之旅的嘉宾们从贝轩大公馆出发的合影
10月24日,郑州设计师一行,在《设计家》杂志许晓东主编和简一大理石瓷砖董事长李志林等的陪同下,从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家族故居贝轩大公馆出发,参观了上海的2577、红坊、八号桥、M50以及1933等五个具有代表性的创意园区,走访了创意园区内的水石国际、美国坤龙建筑设计公司等大型事务所。
10月25日,上海创意产业的业主、管理方及设计代表,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秘书长何增强,上海圣博华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业利,德默营造建筑事务所创始人陈旭东担任“2013上海-郑州创意产业学术交流会”的主讲嘉宾,并参与对话,和来访的郑州设计精英们一起分享交𝕴流了关于创意园区改造及中原设计的真知灼见。
简一大理石瓷砖品牌总监游俊发表演讲《大理石瓷砖——革命性装饰材料》
以下是直播内容:
【论坛主题】:2013上海-郑州创意产业学术交流会
【论坛时间】:2013年10月25日(周五)上午9:30
【论坛地点】:上海1933老场坊
【论坛流程】:
9:20-9:30 签到
9:30-9:40 交流会开幕
9:40-9:50 许晓东、何增强开幕致辞
9:50-10:35 专题演讲“历史与未来的对话——上海创意空间形态与功能设计”
主讲嘉宾:何增强、孙业利、陈旭东
10:35-10:45 茶歇
10:45-11:45 专题演讲“中原设计——深入与突围”
主讲嘉宾:马建明、肖艳辉、孙华锋、王政强
11:45-12:30 上海-郑州两地设计师互动交流
对话嘉宾:闵顺柱、杨彬、张振刚、赵连赢、范天洲、钟凌云、郑建
12:30-12:50 简一大理石瓷砖品牌简报
12:50-13:00 交流会闭幕,全体嘉宾合影留念
【论坛议题】:
议题一:历史与未来的对话——上海创意空间形态与功能设计
议题二:中原设计——深入与突围
【学术主持人】:《设计家》杂志主编许晓东、河南鼎合建筑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华锋
【参与嘉宾】:
上海创意产业中心 秘书长 何增强
上海圣博华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董事长 孙业利
德默营造建筑事务所 创始人 陈旭东
郑州大学综合设计研究院 院长 马建民,
郑州大学综合设计院 高级室内建筑师 肖艳辉
河南鼎合建筑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总经理 孙华锋
郑州弘文建筑装饰设计有限公司 总设计师 王政强
郑州信德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总经理 闵顺柱
郑州柏盛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首席设计师 杨彬
河南蓝色实业有限公司 董事长、创意总监 张振刚
郑州绚华建筑装饰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总监 赵连赢,
华纳•嘉龙装饰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总监 范天洲,
河南励时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设计总监 钟凌云
河南杜慧大千装饰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总监 郑建
《设计家》杂志主编许晓东:
感谢大家出席今天的活动,尤其是远道而来的郑州设计师朋友们。感谢陈总对我们的支持。大家非常忙,都把手中的业务推辞掉,来参加我们的活动。
我简单介绍一下这次活动的缘起,《设计家》地处上海,很早之前就关注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尤其很多设计所朋友都是在园区办公,我们也经常去采访,可以说是见证了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历程。我们也非常希望能够推动各地设计界与上海的一些交流。早在2008年我们曾经组织过广州以林学明位代表的一批设计精英来参观过上海的几个代表性创意园区,那时候1933老场坊刚刚改造完成。后来我们注意到广州媒体的一些报道。大家知道,现在广州有个非常著名的创业产业园区,叫红砖厂,林老师是发起人之一,从时间上看,是在上海考察之后。今年7月28日,《设计家》与简一大理石瓷砖合作,举办2013广州建筑与室内设计地域性学术交流会,林老师应邀担任学术主持,我问他,推动红砖场园区的保护和建设,有没有受到上海园区的启发?他说那是肯定的。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上海的创意产业园区影响了广州,我们在想,这样的经验能不能更大范围的传播?正好今年简一支持我们做内地设计师的一些交流活动,所以有这样一个策划,所以才有郑州设计师的上海之行。昨天设计师们深入园区,参观了园区的形态,听取了管理方得介绍,我想郑州设计师们今天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郑州是中原文化的代表。中原设计我们一直比较关注,觉得非常有中国的文化底蕴。今天,我们希望中原文化和海派文化之间能够进行一个交流对话,各自能找到自己的特点。我就简单讲这么多。
主持人:
感谢许主编的精彩致辞。上海其实作为设计之都,拥有丰富的创意产业资源。这些资源的良性运作及有效整合,离不开一群有社会责任、文化眼光和商业智慧的管理者,今天我们很荣幸邀请到他们的杰出代表,上海创意产业中心负责人何增强秘书长,有请何秘书长为我们致欢迎辞。
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秘书长何增强:
各位嘉宾,尤其是来自郑州的设计师朋友们。昨天刚刚从欧洲回来,时差还没有倒过来,今天就来参加我们这么好的一个中原文化传播。我也与大家一样,都在从事着创意产业这个行业。我是一个创意产业的推动者,同时自己也是一个创意产业的投资者和推动者,见证了上海十年来创意产业的全过程,借此机会我代表上海创意产业中心,对这次《设计家》组织的郑州设计师考察团的一系列的活动成功表示祝贺,同时也对今天参加设计交流的来自郑州的设计师表示欢迎。
设计师是我们中国城市文化的推动者,也是我们城市建设的参与者,对中国的城市文化和城市建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中原的一支设计精英,来到我们上海,进行交流和传播,这也是对我们上海,尤其是我们创意产业的巨大推动。上海是一个海派城市,是一个非常包容和开放的城市。我们可以看到两百年左右的各国文化的建筑,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现代的中西文化的各种建筑的形态。我们这两天可能也去了一些园区,走了一些街坊,也看到了上海两百年这样一个历史沉淀,同时也看到了快速发展的大都市建筑整体。可能也有很多的感受。接下来可能我们也会做这方面的一些交流。我也会参与这个交流。
作为这次我们活动的组织方,我首先表示一个姿态,我们今天是一个相互交流的场合。如果设计师有一些提问,或者是有一些想法,我们可以充分的进行交流。郑州我们也比较熟悉,大概在四、五年前,郑州也有一批留美回来的学者和一些设计师群体到上海来,我们也经过一些小范围的沟通。包括现在的金水区,有一个设计,我们也一块参与过。但是我们也告诫他们,上海创意产业对旧的建筑的利用,有它独特的一面,可能不完全可以照搬。因为上海的创意产业发展,是取决于它的城市的特定背景。可能十年、二十年前,上海满大街都能看到一个个烟囱林立的工厂,上海是个工业化城市。在城市进程当中,结构的调整,这些被废弃的建筑,怎么样被利用,是这个城市面临的一道考题,上海人很睿智,把这样一个寸金寸土的大城市的土地盘活,同时也接上文化的脉络,根据新的产业需求把这个空间利用上。非常简单的建筑物背后,利用了设计师的智慧,利用的我们对空间的需求,与边上的办公楼产生了租差。经营方通过租差,来寻求价值,推动了这方面的工作。
我觉得在这些问题上,设计师很难了解到这些背后的东西。我们可能看到的仅仅是这些表象,一些皮毛,一些结构的变化。而把这些东西学了之后拿到郑州,感觉不是这么回事,因为郑州,边上甲A级写字楼租金是两块,你一定要做旧厂房改造,两块五,这个走得通吗?走不通。所以我劝任何一个城市,都不要学这一块。这个是我对每一个参与者说的话。设计师只有了解这样特定的需求,才能更好的发挥他的专业,把他的价值发挥好,我觉得我们要做这样的工作。
这个就是一个开场白,我们能开放思想,然后进行更好的海派和中原文化的对撞,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何秘书长的精彩发言,刚刚两位发言,对于我这个非设计专业的人来说,都有一些启发,我想接下来的交流环节,两地思想的碰撞,能碰撞火花。其实这两年的设计发展,开拓了不少具有海派特色国际视角的产业园区,吸引了众多的设计师来参观学习,而淡淡的参观学习仅仅是形式上的交流,而难以触及到核心。感受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才能整体的把握创意产业的设计思潮,并能延伸,接下来也是我们讨论的重点话题之一。接下来我把话题交给许主编。有请许主编。
《设计家》杂志主编许晓东:
刚刚何秘书长在开场白当中也讲得很明白,我们这次论坛的目的是希望设计师朋友们能得到一些更深层的,不仅仅是从设计师的角度来看,而是从管理者,要了解管理者甲方他们的视角,在这次活动筹备当中,我有去拜访何秘书长,跟他请教这些问题,何秘书长一再的强调,这次活动,不要表面的,让设计师对创意园区符号的参观,更要了解背后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和现实的需求,由此我就感觉到,我当时就对何秘书长说,您真是有一个社会责任感的,怎么说呢,何秘书长现在是多重身份,又是专家,又是企业家,还有一部分说是资本家。接下来请何秘书长跟我们做一个交流。大家欢迎。
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秘书长何增强:
因为我在外面,我没有做PPT,我助手帮我做了一个PPT,我也不完全按照这个来讲。
在座的有上海设计师,参与过M50,上海最早的创意产业园区改造与设计。昨天我们也去了2577是吧。2577是使圣博华康孙博士的第一个园区。就是上海最早的一个工业建筑,李鸿章的建筑,你看那一些柱子都是德国运来了,是中国军器的生产工厂,2006年开始改造。现在他的作品已经发展到徐州、武汉。除了上海有很多以外,他又走到外面。所以说上海这种改造的形式,是可以嫁接到不同的地区的。但是要抓住与当地的文化和当地的产业的关联。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上海现代创意园区,已经有一百家,是上海市政府注册的,没有注册的有多少家呢?大概有三百多家。上海的创意园区的发展,有它独特的发展规律。因为今天做这样一个交流,我觉得我还是需要把一个背景说清楚之后,我们很多的设计师将来再去选择设计的时候,会非常鲜明地了解,这个项目能不能做——项目成功不完全依赖设计师,它的前期条件很重要,所以设计师最需要一个能让自己发挥得项目。而很多设计师是看着甲方的脸去做。而最后出来的作品,甲方有多大的能力,最后作品就有多成功。我觉得上海十年创意园区的发展就是这么一个过程。我觉得创意园区不等同于创意产业。我一直在不同场合讲,我们经常把创意园区等同于创意产业。这个是错误的,上海每年产出三千多亿的创意产业的GDP,而上海创意园区整个加在一起的不到三百亿,我就可以得出结论,只有10%是在创意产业园区产出的,90%到哪里去了呢?任何地方都可以创造出创意产业。作家一定要在办公室才能创造出作品吗?在家里不能创造出作品吗?我们对它的空间要研究,设计师开发某一个产品的时候,你的内容是什么。而不能光光注意空间的挑高、尺度、皮、材料等等,而是要符合对象。上海园区产生的过程,一是独特的文化,上海这样海派的文化,上海作为一个贸易中心,聚集了六十万的国外的人群,这样的国外人群对于建筑的识别度非常敏感,他希望在那一些有西方文化建筑的里面进行办公。他也希望集聚在一些人比较热闹的区域,而这些地方的房价、租金又非常昂贵,所以那一些老外逼着我们设计师去想,拿这些地域的房子进行改造,成为这样的空间。这个是上海创意产业园区开始的源头。这个是特殊的文化背景。第二上海的各种文化场所,非常密集。也是因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程度相对比较高,对于精神诉求比较大。所以在那一些政府的正规的剧院,包括正规场所,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这种诉求的时候,创意园区特定的空间载体的出现也就顺应自然了。那么上海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是创意产业园区应运而生的背景,上海在九十年代85%是第二产业制造业。而我们今天将近60%,一半以上已经是服务业。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对空间的需求也会改变。因此这都是造就创意园区和旧建筑改造的一个市场需求。我觉得这就是我们需要去研究的一个东西。
第二点我个人的观点,是创意产业创意园区都是内容产业,因此这种内容产业,对它独特的这样一种空间的需求与一般的产业有所不同。因此这种旧的仓库旧的厂房,旧的建筑。特别适合这种内容产业的空间。我觉得这个也是我们设计师应该去研究的东西,就是如何把内容产业与空间利用相结合,满足不同的应用,充分的利用建筑价值。我上个礼拜是在韩国,韩国的青州烟厂,它大概是六十多年的一个烟厂,它也在改造,大概一共是五万平米,一个大的烟厂,非常漂亮的一个建筑,它也在做内部改造,但是不是很成功,原因是什么呢?韩国不缺设计师。问题焦点,大概三万多人,对这种场所的利用是非常有限的。我们设计师很清楚,对非常有限的一种场所,你怎么改造?改造完之后,改造完了之后就两年办一次艺术双年展,我去的时候参加了艺术双年展,非常热闹,热闹之后就非常冷清,因此入不敷出,政府感觉是个包袱。我一直讲的,对旧建筑的保护,我觉得前提是利用。利用才能更好的保护。利用是前提,保护是目的。
我们今天来到了1933这个园区,大家被特定的这样一个建筑所吸引。但是大家没有想到,七年前,这个是我亲身参与的一个项目,07年,这个建筑废弃六年了,一年只有120万的收入,是给不同的鱼贩子放各种水产的地方。就是一个废弃物,建筑不是这样一个形态。我来了几次,也没有下定决心怎么用。它得房率非常低,大部分是廊道,空间很挤,它前身又是保护建筑,不能大动,结构不能大改。这样一个建筑,我们今天要七毛钱租下来,我们是用五块钱一平米往外租。但是关键问题是个定位,就是这个地方能做什么。你们这两天看了上海一批园区,可能没有看到同样的园区,每个园区都不一样,在从事不一样的服务内容,这个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我讲好的设计师是一个设计经营者。要想成为设计经营者,就要研究甲方业主的需求,要为业主创造更好的空间。这个场所我们的改造,我也花了很多的心思,找了七家设计公司,有国外有国内的。所以我们这个建筑最后没有设计图,也没法去设计的,最后我们是拆回去的设计。最后大家从场馆里面找到图纸了。图纸太美了,还要设计吗?把它拆回去。实际上我们就是一个拆回去的过程。就是拆回到1930,就是现在的状态。再加上一些现代人用的功能,开几个窗口,做一点皮的。但是我们基本上是可逆的。就是这么一个拆回去的建筑设计。
我觉得今天就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让人流连忘返的建筑,最大的是考虑它要做什么。06年的时候,大量的一线品牌涌入。它需要发布的场所,但是人们厌倦了剧场的发布。我们也有小的剧场,但是太小。搞大秀不行,我们就做1200平米的秀,然后我们把玻璃顶盖上。专家讨论了几次,然后他允许我们盖一个顶,不允许超过原有的建筑。然后我们做了这么一个顶。就这么一个东西,盘活了建筑。我们第一年就这个1200平米的场地,就做了一千八百万的场租。我算了一下,一共32场活动。基本上可以收回我一半以上的租金。我就围绕这个魂,围绕这个魂设计了很多东西。所以我觉得我们将来以后每拿到一个项目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它的定位。然后围绕这个定位,然后考虑它空间的分布、布局和功能。这个我觉得是我们应该要研究的问题。
关于中原文化的问题,这个我觉得我是一个外行,如何发挥中原文化这样一个特殊的区域文化的特点,很好的完美的与我们的创意产业的空间相结合,我觉得借助这样一个 背景文化的同时,自然流露出。然后利用我们今天简一作为主办者,利用现代的建筑材料,做一些适量的装修,我觉得都是非常可取的东西。这个也是我们做的,是五万平米,是跟创意产业没有更多的直接联系的,我做了一个上海市节能环保产业园,就把所有节能环保的前面的服务要素全部集聚。我有一个叫环境能源交易所,围绕这样一个交易所沉淀下来的定单,然后咨询、设计、工程、合同人员管理等等一系列的企业就会跟进来。这里的空间就可以为他创造。我在宝山做的,我刚刚探讨,我在做一个二十万平米的叫一站式家居生活体验发布中心。就把现代当代城市人对从拿到房子的装修开始,到后面的家居家饰的整个的东西一站式的都完成。而且现在很多人都要线下体验,在线上购买,我都可以在这里完成。二十万平方米,我把这些要素的企业总部都设在这里,然后弄一百套家居生活馆。然后就按照这样的不同的家居生活馆的不同的样式按需采购。这也能消耗很大量的空间。
我们上海就是原来还能使用,但是产业已经转移的空间,我们怎么把它使用起来。换内容的要素就是你核心要做什么。作为我一个创意产业的参与者来讲,我要了解创意产业的核心,就把核心内容号脉号准了,空间利用是我们在座的设计师的专业。
所以我想我今天要阐述的一个观点,就是如何通过内容产业与空间的利用相结合,来创造适应现代这个时代,发挥它最好最大的价值。
《设计家》杂志主编许晓东:
刚刚何秘书长提倡的非常有价值,何秘书长一直要强调研究产业,我觉得研究产业一方面是甲方的任务。现在很多设计公司,也已经把前期研究调研的工作纳入自己的工作范畴了,比如我们昨天参观的红坊内园区里的水石国际。
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秘书长何增强:
昨天你们去看的红坊园区的水石国际,他们现在的理事长邓刚就是原来这个园区的创造者,最早他是上海发改委的处长。之所以今天水石国际能够订单不绝,就是他在设计的前道,我们设计公司最难的前道,就是对产业分析这一块,现在我们小设计公司很难创造出这个东西。但是我觉得再小也要派几个人去专门研究它,就是功能需求、定位需求、产业需求。所以现在他的项目全都落地,远到海南、成都、乌鲁木齐,都是订单不绝。
我们现在跟设计公司合作,我们 做他们的前道。现在很多,随便哪个业主,说你给我搞个创意园区,他说我什么都没有,只有钱有房子,要做什么不知道。现在我们也是这样的,云南来了,说我们有一个三百年前的一个做烟草的场所,但是做什么不知道。那设计公司怎么办?设计公司前期的调研不做,设计公司怎么下手?郑州为什么没有搞起来,有它市场的原因,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包括我们重庆,07年就来参观上海,回去一模一样做了五个园区,最后一个园区也没有活,全死掉了。我跟他讲,你没有做好,你再等几年,你另外也没有研究,它边上两块钱,它改造之后,改造者也要算成本,他就不能低于两块,变成两块五,改造成本某种意义上来讲,比新建成本还要高。中间没有租差是不行的。但是一平衡好之后,边上的新建筑在那压制着,就没有法去做了。我们深有体会,武汉项目也是这样的。
《设计家》杂志主编许晓东:
好的,第二个观点,创意园区不等于创意产业,我觉得非常精辟,第三是利用与保护的关系,这个对于设计师来说,也是能够理解与接受的。非常感谢何秘书长。
接下来有请孙业利孙博士孙总为大家说几句。
上海圣博华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业利:
非常荣幸参与这样的会,跟郑州专家有一些交流。希望你们多提出问题来讨论。我们在何秘书长带领下出的道,他应该是上海创意产业的一哥,因为07年开始,从城市规划、产业园区的规划转到创意园区,十年没有离开过。现在我们自己除了有自己的直接投资和经营的园区外,在全国全世界各地都有项目,我们项目分几种,一个是帮别人推广,我们只做设计。有帮别人做运营和顾问,也有自己直接运营,也有和政府合作的。每年有三、四十个这样的规划项目过程当中,会选一个项目自己投资。从设计师的角度来讲,这几年感受最深的,就是最本质的问题,就是设计这一块,设计经营,已经从简单的设计跳出来了。因为创意产业,一般都是在老房子老城区当中延伸出来。要创造它整个的创意空间,一定会有一个价值设计。价值设计很简单,使我们的空间每一个部分都有新的价值产生。包括设计师,本身在设计过程当中,形成设计师的梦想,它是一个设计作品,一个设计产品,所有人看了之后,会来找你做设计,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它对空间的利用,广场利用,都是我们要考虑的东西。
第二个是设计的动态管理,因为老房子,它都是已经存在在那个地方了,但是明确产业定位、经营模式和未来的运营管理的能力的情况下,这个空间变化很大,无论是基础设计、环境、功能的导入、运营的需求,都是一个变化过程。我们几乎没有一个项目是第一次,哪怕比了很多次设计图出来之后,没有改变。这个动态的设计管理,实际上是作为设计企业设计机构设计师怎么能融入到它整个的过程中间的一个管理。包括选的施工队之后,一直有变化,今天因为它空间的弹性很大,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有一个商家过来,需要有一个设计的东西。这个中间我们自己的体会就是在设计之中,可能要把它看做平台或者插座,就是未来有很多想象的空间,给运营商给商家一起来参与。你要有很多思路给到他们。
第三个我自己体会很深的是作为一个设计师来讲,他并不是我们自己设计师自己实现设计梦想,就是刚才讲到的功能第一。我们现在讲的一个比较土的话在里面,就是无功能不设计,每一样东西都跟功能来考虑。而不是设计师自己考虑要成为一个标志性设计的梦想。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设计梦想。我们挖掘商家的设计梦想,跟我们做互动之后,来增加建筑本身的文化性。政府也有设计梦想,投资商也有设计梦想。作为设计师的设计管理,就是把所有的设计都融在空间中。最早我设计,完全按照我想象的理解的东西,我感觉这个背景很好,所有的城市都看过,我在美国、英国读书留学,见识了很多东西。到最后发现不能融入功能,不能融入更多人的梦想,变成价值的过程,可能你设计出来的东西是没有价值的。包括对标志性的理解。我们现在对每个园区的标志性的理解,是放大的去看,不是某个建筑一定是标志性的,它可能是一个景观的设计,或者是整体的设计,统一性,都可能形成它的标志。
我讲武汉有个项目叫江城一号,它是一个汽车厂改建,怎么样改都改不出它的标志性的东西,最后我们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把它原来汽车厂的汽车搜集起来,叠在一起,你们在网上可以看到,2013重生广场,把13辆汽车做成一个标志性的建筑,当月就签掉30%的房子。所有人都喜欢的。所以这三点对于我们考虑一个创意产业园区的设计非常重要。当然这个中间还有很多的其他的设计思想。
所以我们在处理创意园的设计中间,会涉及几个问题。第一个就是刚刚秘书长讲的,功能,到底什么样的功能,可以装什么样的平台和插座,把它这个空间充分利用。第二个东西是它建筑本身的文化。因为一个文化创意园,大家肯定关注文化。第三个就是在设计过程中间的管理,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也有很多教训。不要你今天设计好了,但是过程当中,发现这个建筑不能符合你的需求。也要变化。那把握这样的基本理念,就可以用我们很多专业的知识,比如怎么做到空间的回归,怎么变成内外的景观变成互动的东西,怎么利用厂房留下来的东西,变成园区自己的符号,保留下来。这样才能把它变为一个作品。而这个作品一定会成为你的商品。我就简单讲讲自己的体会。要具体的讲太多了。希望跟各位设计师有一个持续的交流。我郑州也去过。成都的东郊公园,我们也参与了,但是因为没有经营,它现在也变成了政府的一个包袱,但是很好看。好看是我们设计师去看,但是没有发挥它价值。
谢谢。
《设计家》杂志主编许晓东:
今天何秘书长有甲方的身份,设计师在这个过程当中,是乙方的过程。我们媒体在做采访的过程当中,采访某一个单方面的时候,都会感觉到甲方会对乙方有很多的看法或者是要求,同时乙方对甲方也有看法和要求。今天正好是双方的对话。我非常想听到来自郑州的设计师朋友,有没有问题要提呢?
郑州大学综合设计研究院院长马建民:
刚刚何秘书长和孙博士讲了很好的概念。我们建了郑州大学设计院,我们建了五万七千平方,我们自己建也用不完,也要做一些社会化。上个月我们在新区有一个项目,也是政府很重视的,请国内设计公司做了一些方案,我想请教两位,你们在做创意产业园当中有很多的思考,我想问一下,做新的创意产业园有什么样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