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河:中国设计师的悲哀 要跟后殖民告别(图)
日期英文:2012-09-05 16:38:54 來源:香巴拉&nb🐬sp; 弹框频繁:2297
记者:两位今天参加这个活动有什么意义?
陈万里:现在地震是全国都关注,广东的设计师作为广东创意产业的重要行业部门,也肩负着我们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任。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要表达我们的关心,我们的责任,这就是这次活动的意义所在。
记者:王工,您怎么看今天这个活动?
王河:慈善捐赠是自从四川地震以后,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为之动起来了,像这样的义卖活动,募𒐪捐活动前后搞了四次,一次是我所在的机构,大家没有声音的,都拿钱出来。
记者:像现在广州已经捐了2.24亿了,我们看到灾区很多房子,教学楼都倒塌了,七楼的房子就跌成一人高了,那你们觉得四川的建筑物是不是存在什么问题?
王河:这次的地震可能会提出一个问题,就是抗震对中小学建筑、公共建꧟筑,消防这块的可能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规范上,这次的倒塌让大家很惊奇,一个学校,夷为平地啊!是在中小学建筑上是偏大胆了,还是偏保守了?因为一般建筑是七级地震,抗七级地震。而这次是8级,但是这些房子夷为平地,看来都达不到五级地震的要求。
记者:那陈老师怎么看这个问题?
陈万里:设计上都没有达到,这是一个,另外,我们现在看网上的图片,可能施工的质量也有问题,整个设计这个行业对于生命的尊重,肯定现在大家都在反思,有很多它的结构方式,施工质量♎,都是很欠缺。
记者:现在我们国家有一些建筑法规,您觉得它真的能落到实处吗?在实际的运用中,能够体现吗?
陈万里:法规这个东西也是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不断的进步,不断的提升。可能是之前的标准定的低。我们看日本,日本是个地震频繁的国家,它的级别就定的非常高。我们国家不知道执行的怎么样,应该是有规范,设计有规范,施工有规范,还有一些人文的关怀。人流大的这些地方肯定是定的高,而为什么我们看到一些图片报道,有很多大楼并没有倒,按照这个设计规范它应该不会倒的,ꦍ人就可以生存。
记者:面对这样的情况设计师能做什么?设计师会受到什么启示?
陈万里:我们这个大标题就是,尽我们的微🔯薄之力,做我们能做的,义卖我们的设计,筹出一些款,捐赠给灾区,这是一方面;还有行动,就是组织志愿队去灾区重建家园。
记者:王工您从这个事件上受到什么启示呢?
王河:这次的地震,让我想到一些开发项目,业主对设计的要求是楼板一平方的钢筋含量,必꧅须少于多少,假如你达不到少于多少的钢筋含量的话,就作为处罚设计师,结构工程师的条件,一平方的钢筋含量只八十,九十,而地震要求它必须大于一百,一百一,那么他就用这个来控制你,说你达不到我提出的要求,就减扣设计费。其实这样你的谈单量低的话呢,抗震等能力自然就会变低。会不会导致质量下降呢?就有一些有经验的结构工程师通过对钢筋的特殊处理,扭接啊,还有钢筋的排法可以弥补这个质量下降的问题。规范执行的力度,在执行过程中片面的追求成本,追求经济效益还是要有进一步的规范的约束。我记得唐山大地震的时候就反映出这个问题,这是在二十多年以前了,有一些房子巍然不动,有的房子就夷为平地。但是我不是结构工程师,所以讲的就不是非常地道,但是从两个地方,一个长沙,一个四川的汶川。尤其震的最可怕的中学,小学,医院这些公共建筑,病人,医生,老师,同学都ܫ在医院,校园里的时候房子倒塌。建筑有规范,七级的抗震要求,但是八级也不至于完全倒塌。应该是在执行过程当中没有严格把关的问题,这些很值得我们深思。
记者:谢谢王工,请问陈老师,建筑倒塌是结构工程师的责任,还是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协调的问题?将来在规划建筑的时候,地震因素是不是要特别的重视?
陈万里:建筑是结合了很多方面的一个产品,有设计,有施工,有管理,有材料这些方面,追究那个责任大,都有责任,整个社会形态的形成就决定,每ඣ个人都有责任,每个人都应该去反思。应该按照这个程序,先按照♓科学的原理设计,从安全的角度,然后是施工的执行,国家也有监理的制度,材料的检验。
记者:我们做一个建筑在那些方面要考虑它的抗震?
陈万里:首先是结构的方式,现在看到有些房子的结构太不利于抗震,我前面讲过,整个社会对于人的生命的尊重,就要把他放在一个很高的高度。定这个级别,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就要达到这个级别的。最根本的人身安全,要放更多的努力进去。有些发达国家这个标准就定的很高,把生命看做是最重要的。所以先要从安全的角度才能谈其它。那么我们反思一下,我们经济没有很发达就不能做到抗震吗?其实也不是,比如🍰说我们的设计,也可以在这方面做出贡献。建筑用一些地方性的材料,天然的材料,轻质的,高强度的,在地震来的时候它也是安全。如果设计很合理,要把材料,把经济实力用在非常恰当的地方。
记者:您今天义卖的是什么设计?
陈万里:这个义卖是向市民,向企业,他认为这个价值是多少就出多少酬劳,把这个收入通过民政局捐赈灾区。
记者:非常感谢陈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
陈万里:谢谢!
(负责复制:Nina)